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东莞文史
陈益引进番薯之文写作的经过
来源:杨宝霖 发表日期: 2021-01-12 17:39:25 字体大小:

番薯原产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16世纪末叶,传入我国。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省都广为种植,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关于番薯传入我国问题,近年为学者、专家们所关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论文。笔者不揣鄙陋,将1976年以来考证、调查所得,写成《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论文,以后发表在《农业考古》1982年第二期上,以就教于海内方家。拙文发表,当时引起农史界很大的关注。因考古非流行的学科;农史,更是背时,故拙文发表38年以来,除虎门的报章杂志偶有提及外,东莞广大读者多无所闻。至20145月,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策划出版了《影响中国的东莞人》,内有《陈益: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一文,陈益引种番薯之事,才广为东莞人所知。

20194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虎门镇陈志敬、陈益家族墓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益,是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其祖父陈志敬墓前右方的35亩地,是我国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这就牵出笔者和拙文。2019523日起,一连几日,《东莞时报》《东莞日报》《南方日报·文化周末》《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道了四百多年以前陈益引进番薯的往事。陈益引进番薯,必然连带笔者发表《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的拙文。许多读者频频垂询此事及拙文发表的详情,笔者年登耄耋,此时不作回应,恐后人不能道其详。特借《东莞政协》数页,以就教于高贤。

发现文献资料

1976年夏,报章报道我国几处地震之后,728日,唐山大地震,我国人民陷入地震的恐惧之中。一日,东莞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李近维同志的秘书到东莞中学找到笔者,说明县领导请笔者查清东莞历代地震情况,以助目前地震问题的思考。笔者当时欣然接受任务。但很为难,因查清东莞历代地震情况,一定要翻阅东莞的古籍,时处“文革”之中,收藏东莞的古籍的东莞图书馆、东莞博物馆、东莞档案馆等,都不开放,无处可查,无书可阅。于是笔者请求县委出具了证明。当东莞县委出具的证明一到手,就通行无阻。以十日时间查阅了现存五种《东莞县志》及东莞的族谱、总集、别集等。一地的天灾,查看方志是很容易的,因方志体制,内容分类清楚,一小时可以查完一种,查族谱、总集、别集等要慢得多。查看的结果,东莞历代地震,只11次。清代267年中,全无地震记录,因疑《东莞县志》漏载很多。于是,再写证明到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查阅有关东莞历代地震资料。以半月,披阅了几种《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羊城古抄》,东莞周边的《番禺县志》《南海县志》《香山县志》《博罗县志》《增城县志》《宝安县志》《惠州府志》等,得出的结论,自晋太康九年(288年)起,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止,东莞历代地震共61次,都是微震,没有山崩海啸、地裂屋塌的情况。于是写成详记每次地震的时间、震情、出处等书面材料,上呈县委。

当查阅东莞古籍之时,在东莞档案馆披阅同治八年(1869)刻本《凤冈陈氏族谱》,其书卷七《家传》陈益玄孙大礼撰《素讷公传》云:

先高王父素讷公,讳益,字德裕,佥宪莲峰公[1]孙,奉政大夫双溪公[2]季子,性淳朴易直,弗御华靡,寡言笑,不突梯从俗,因号素讷。尝随伯兄定庵[3]之宦蓟门,所过胜迹名区,辄流连不忍去。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4],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地多产异器,造有铜鼓,音清亮,款制工古,公摩挲抚玩弗释,寻购得,未几伺间遁归。酋以夹物出境,麾兵逐捕,会风急帆扬,追莫及。壬午(万历十年,1582)夏,乃抵家焉。先是邻蠹卢某武断乡曲,公尝排击其恶,卢衔之,阚公归,摭其事首白当道,时航海关防严肃,所司逮公下狱。定庵公方转部郎,闻报大骇,适同谱御史某奉命巡按东粤,诣诉状。抵任,首摘释之。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方之大宛归葡萄核,功差媲美矣。(略)公置莲峰公墓右税地三十五亩,招佃植薯。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尊之。

读至此,笔者不禁狂喜,立即正楷抄下,校对四次,生怕有错漏。为什么会狂喜,为什么认真抄录?因为这是一段非常难得的番薯引种于东莞的资料,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的完整记叙。而且,纠正了笔者早已读过的〔民国〕《东莞县志》中东莞引种番薯的记录。

〔民国〕《东莞县志》卷一三《舆地略》十一《物产》(上)《菜类·薯》条所引的,就是《凤冈陈氏族谱》,但所引删节殊甚。兹录如下:

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者,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以土产薯,美甘。益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久蕃滋,掘啖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方之大宛归葡萄核,功差媲美矣。

重要的有三点被删去:

1.陈益由安南回东莞的时间被删去。因此,陈益由安南引种番薯的年份不明。

2.陈益由安南带回薯种在自家花坞试种成功之后,“置莲峰公墓右税地三十五亩,招佃植薯”一段被删去。因此,东莞引种番薯之地不明。东莞引种番薯的时地俱无,则此段材料,价值全失。当日见《凤冈陈氏族谱》原刻本所载,时、地、人、事、因、果俱全,能不令人雀跃吗?

3.陈益“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尊之。”这一侧面描述,显示陈益及其后代对引种番薯一事极端重视。可惜被删去了。

“文革”结束,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出现一股喜读书、学技术的热潮,希冀略可补回“十年浩劫”损失,笔者也和周围的友人一样,业余时间,扎进图书馆,狂热地吞噬自己兴趣浓厚的知识。当读到《文物》1961年第8期刊登的两篇文章: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吴德铎《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精神为之一振。

夏鼐先生文详细分辨番薯和薯蓣,在文章结尾处,简要地论述一个观点:

我国人口,在西汉末年便已接近六千万(略),但是千余年以后,到明代极盛时,仍只有六千万有零(略)。清初战乱有所减少,但是到乾隆六年(1741年),便达一万万四千余万,到乾隆末年更增至三万万以上。道光十五年(1835年)便增至四万万以上。这样的人口激增,虽然版图的扩大,田地的开辟,及赋税法的改变(略),都有关系,但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和玉蜀黍,恐关系更大(略)。由这一角度来看,考证番薯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是有它的重要意义的。

以前,笔者对番薯引种的研究,只停留在兴趣层面,学习了夏鼐先生把番薯的引种,放入我国人口激增而粮食不敷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坚定了锲而不舍的决心。

吴德铎先生的文章,从几个角度分辨了番薯和薯蓣为二物,并指出《甘薯录》是一本混淆番薯和薯蓣的书,它既辑录了记载薯蓣的历史文献,又节录专记番薯的《金薯传习录》。吴德铎先生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罕为人知的《金薯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

陈振龙是往来福建与菲列宾之间的商人,他的儿子陈经纶是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幕僚。万历间福建经常闹灾荒,金学曾征求赈灾的方法,陈经纶把从父亲那里听来的吕宋有一种极容易种植且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的消息告诉了金学曾,在金的鼓励下,陈振龙终于克服了许多困难把薯种搞来了。这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事。金学曾怕这种植物不适合中国的土宜,要陈氏父子实地试验。陈经纶便在福建省的纱帽池旁的空地试种,结果很好。遂通饬全省栽培。

吴先生的大作,传递给笔者一种信息:《金薯传习录》记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由吕宋引入番薯种于长乐。

笔者自抄存《凤冈陈氏族谱·素讷公传》以后,还搜求我国引种番薯的资料,已经掌握了:

1.“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七《树艺·甘薯》)

2.“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清谈迁《枣林杂俎》中集)

3.“番薯,天启时番邦载来,泉人中之。”(清陈鸿《莆变小乘》)

4.“万历中,闽人得之于外国。瘠图砂砾之地,皆可以种。”“中国人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盒中以来。”(清周亮工《闽小记》卷下)

5.“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光绪十四年刊的《吴川县志》卷十《杂录》)。(光绪十八年刻本《电白县志》卷三十《纪述六·杂录》所载文字全同《吴川县志》。

〔霖按〕这段文字,一开头就写明是“相传”。两志均不载林怀兰去交趾及回国的时间。到民国九年的《桂平县志》卷十九才说“番薯自明万历间由高州(明清两代,电白、吴川均属高州府)人林怀兰自外洋挟其种回国。”《桂平县志》未知所本,且民国九年距明万历中,时代悬殊,未可尽信。

上述资料,说明我国番薯的引进,是多元的,非仅一人、一时、一地、一事,而有明确记载时间的,只有两条:

1.《金薯传习录》卷上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从吕宋引种。

2.《凤冈陈氏族谱》卷七《素讷公传》载广东东莞北栅人陈益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引种。两种资料一对比,笔者手头研究的分量,心中有数。但笔者立论的依据是否确实,即文献《凤冈陈氏族谱》卷七《素讷公传》所载,是否有据?还要下一番功夫。故有下一节《一访北栅村,两上小捷山》的记述。

一访北栅村,两上小捷山

1978年暑假的一个星期天,笔者约好了虎门公社文化站的友人陈庆祥先生(十多年后,是广东作协作家),到其家乡“凤冈陈氏”族人聚居的北栅调查。和陈庆祥先生一起访问了几位七八十岁的父老。父老们一听见问其祖宗从安南引种番薯的事,非常兴奋,尽其所知,和盘托出。综合所言,约有下列几点:

1.陈益从安南引种番薯过程,是《凤冈陈氏族谱》卷七《素讷公传》的通俗版,但多了一些细节,如“植于花坞”,有:花坞里种的番薯非常茂盛,其藤蔓过小路。一夜,一位婢女提着灯笼过花坞小路,不小心踩断了几条薯藤。婢女怕被责骂,就胡乱插回泥中。待收成时,小路旁边的几窠,结薯特多。陈益深入了解,始知婢女胡乱插藤之事。从此,种薯时,必将藤的一头折成V形插泥中,才多结番薯。至今,是东莞农村种薯的一个常识。

2.同治八年(1869年)《凤冈陈氏族谱》刻本的版片,一向藏于本乡的凤冈书院,解放初还有许多,可惜于今片版无存。

3.北栅凤冈陈氏与同村异姓及周边乡村风俗不同之处,在于扫墓、祭祠、婚嫁祭祖的祭品,必有两条红皮番薯,并写上“红薯一对,富胜千箱”。《凤冈陈氏族谱·素讷公传》所载:“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尊之。”得到印证。

4.陈益之墓,在虎门金洲梁屋小捷山上,在其祖父莲峰公墓之右,与《凤冈陈氏族谱》卷一《墓图·中宪大夫九世祖莲峰公墓图》载:“茔内方堂监司定庵陪葬于左,妣方恭人陪葬于右。茔外左穴孙虞肩公,暨配梁、侯两孺人墓。右穴孙素讷公与配蔡孺人墓。”完全一致。

又在另一个星期天,笔者骑单车到北栅再访陈庆祥先生,请带笔者到小捷山考察陈莲峰公墓。陈先生谓:“莲峰公墓在虎门金洲梁屋小捷山上,年幼时曾随族中父老上山扫过墓,事隔二十多年,方向与路径早已忘之。我有文友钟淦泉先生,金洲人,我和您一起去请钟先生带路。”遂与陈先生拜访了钟淦泉先生(时任虎门公社材料员,二十余年后任虎门镇委书记、东莞政协副主席),说明来意,钟先生十分乐意,就向左右邻舍借了三柄锄头,三把镰刀,各携其一,往金洲大队梁屋(旧名小捷滘)生产队南面的群山中找陈益祖父陈志敬(莲峰公)的坟墓去了。

钟淦泉先生带陈先生和笔者在小捷群山中披荆斩棘,辗转查看了十多座坟墓,累了半天,还未发现目标,如此一座座坟墓查过去不是办法。笔者建议:一、陈志敬为明代人,其墓应为明式,此前查看的全是清式。凡清墓,均不查。二、陈志敬官至左江兵备参议,是从四品官,其墓必具规模。凡小墓,均不看。于是又察看几处,转至近山脚处,有一片平地,种着番薯,不像他处人迹罕至。其边似有几座坟墓样子,错落排开。又一番披荆斩棘,庐山真面可见了。群墓以明式居多,拣其中最大一座细看,有墓表,篆额刻“中宪大夫莲峰陈公宜人赵氏钟氏墓”,未看完,狂喜,这座是了。莲峰陈公墓之左,为其孙陈履墓,莲峰陈公墓之右,为陈益墓。莲峰陈公墓前那一片种着番薯的平地,应该是于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买下“招佣植薯”三十五亩之地,不意至今仍种着番薯。

事隔41年,钟淦泉先生还清晰记得带笔者到小捷山上披荆斩棘寻访陈志敬墓的情景。20193月,钟先生写诗寄笔者,中有句云:“萦怀小捷荆林旅,膜拜心仪四十年。”

1978年暑假又一个星期天,笔者又约门人江国荣先生(至今仍为律师)助我拓印明黄佐所撰莲峰陈公墓表,为我拍陈志敬家族墓群及番薯地照片。

至此,历史文献(《凤冈陈氏族谱》卷七《素讷公传》)得到田野考古(一访北栅村,两上小捷山)的证实,笔者认为:明代万历十年(1582)东莞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同年在虎门小捷山祖父陈志敬墓前之地引种番薯,是不可置疑的。笔者迟迟未命笔成文者,因为未知引种番薯国内有早于陈益否?

继续搜集时人关于广东引种番薯的论述

1978年夏,笔者读到《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卷登载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何炳棣先生《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的长篇论文,在第二节《甘薯》中,何教授阐述我国对甘薯的引进、传播之中,引用了明代李元阳编纂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理府志》、万历二年(1574年)《云南通志》、清代周亮《闽小纪》、施鸿保《闽杂记》等古籍12种。又在说明甘薯俗名,引用方志22种,去其重复,共引用中国古籍29种。其中记录番薯的引种,均没有具体年份,《金薯传习录》和《凤冈陈氏族谱》,都未有引及。至于广东甘薯的引种,何炳棣教授写道:“广东的甘薯可能由葡人直接传入,也可能是由闽南传播。”

何炳棣教授高明之处,在大作中阐明我国自北宋起在粮食生产史上有两个长期的“革命”,此观点未经人道。其说曰:

廿余年前因多方面治中国近古人口史,我在研究的较早阶段已经发现,近千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史上曾经有过两个长期的“革命”。第一个革命开始于北宋真宗1012年后,较耐旱,较早熟的占城稻(霖按:“占城”,是安南国之南的一个小国,占城稻,即今我们今天常食的籼稻,粤人称为“占米”)在江淮以南逐步传播。(略)

我所认为近千年来,我国第二个长期粮食生产的革命,就是本文讨论的对象。这个革命的开始是十六世纪,比第一个革命要晚六百年。美洲四种农作物,花生、甘薯、玉蜀黍、马铃薯传华四百余年来对沙地、瘠壤、不能灌溉的丘陵、甚至高寒的山区的利用,作出很大贡献。今日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略)

美洲作物传华四百余年来,对中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确实引起了一个长期的革命。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确是互为因果的。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论》)

何炳棣教授的大作,加深笔者两个认识,第一,何教授揭示中国粮食生产两个革命论,使笔者认识对番薯引进的研究,应以国计民生为前提。第二,关于我国番薯的引进,到1978年,仍未发现比东莞陈益更早材料。

何炳棣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学者,《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文,在《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登载,地点在香港,内地容易读到,笔者估计,影响所及,不久,当有不少研究外国作物来华的论文出现。当静以待之。

1978年后的两年内,笔者孤陋寡闻,搜集到发表引进番薯的三篇文章:

1.1979227日《光明日报》发表江西历史博物馆陈文华先生《从番薯引进中得到的启示──读〈海外新传七则〉和〈金薯传习录〉》,陈文华先生当然按题目写自己读《海外新传七则》和《金薯传习录》的心得。文中提到:“实际上,早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前,红薯(霖按:陈文谓番薯)就已经传入了广东的东莞、电白和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提到了东莞和电白,但语焉不详。

2.198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陈树平先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陈树平先生在文中依据《东莞县志》(霖按:现存《东莞县志》有五种,只有〔民国〕《东莞县志》才记及番薯,陈树平先生所据,就是该志。)进一步指出:“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东莞人陈益从安南把番薯引进广东的东莞。”陈树平先生考证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的时间不确,为〔民国〕《东莞县志》所误(见上文“发现文献资料”)。

3.1980512日《羊城晚报·晚会》发表彭世奖先生《华侨陈振龙和番薯的引进》一文,文章主要讲述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从吕宋引进番薯,彭先生又谈到最早将番薯引进我国的,是广东东莞人陈益,由安南(越南)经水路引入东莞,时间是1580年(万历八年)。彭先生文章谈到陈益引进番薯之事,没有注明出处,但写明时间是1580年(万历八年),可知彭先生又为〔民国〕《东莞县志》所误了。读后,写一短文(480余字),指出为〔民国〕《东莞县志》所误的情况,简介陈益生平。拙文4个多月后的930日在《羊城晚报·晚会》发表。

陈文华先生《从番薯引进中得到的启示》、陈树平先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都提到在福建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番薯之前,广东东莞已经引进,笔者为什么不著文作补充,而彭先生之文却作纠正呢?因彭文短,易于命笔。

奉调华农

拙文投寄《羊城晚报》以后,觉得拙作短文不能尽意,遂写一长函,详述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及在小捷山祖父墓前置地35亩种植番薯的情况,并将《凤冈陈氏族谱》一书的封面,序言、卷七《素讷公传》等资料寄《羊城晚报·晚会》的编辑先生,请求转寄彭世奖先生。

在致彭先生函之后,笔者又详作充实,写成《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拙文投寄《农业考古》杂志。

事过半年,未见彭先生回音,却等来了华南农学院(后改名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梁家勉老教授的大札,请笔者到华农农史研究室见面。笔者依时拜谒,梁家勉教授告知,欲聘笔者为助手,若同意,请送一份著作来。原来彭世奖先生就是华农农史研究室的副主任。在下一个星期日,笔者带了一套六册的《词林纪事补正》一书自刻油印稿上呈梁家勉教授。

1982年初,笔者奉调华农任教。

1982年《农业考古》第二期发表了拙文。

拙文《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发表以后我国农史专家的反应(录部分)

〔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科技编〕  《凤冈陈氏族谱·素讷公小传》:“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地多产异器,造有铜鼓,音清亮,款制工古,公摩挲抚玩弗释,寻购得,未几伺间遁归。酋以夹物出境,麾兵逐捕,会风急帆扬,追莫及。壬午(1582年)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编者按:参见《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载《农业考古》1982年第二期。

(农业出版社1989版第178页)

〔游修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甘薯栽培史》〕  甘薯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其一是16世纪末由吕宋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长乐、福州一带。其二是1582年由安南(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其三是由医生林怀兰从交趾引入广东的电白。(此条咸金山撰)

(农业出版社1995版第64页)

〔游修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珠江三角洲农业史》〕明清该地区是引进外来作物最早,传播最广的地区之一。东莞小捷,万历十年(1582年)传入番薯,是中国最早传入及大规模种植番薯的地方。番薯在清初已经成为仅次大米的杂粮作物。(此条吴建新撰)

(农业出版社1995版第449页)

〔游修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中国农业历史大事记》〕1582年,番薯从国外传入。

(农业出版社1995版第471页)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供稿

                   图片摘自《影响中国的东莞人》   

 

〔注〕

[1]陈益祖父陈志敬,字一之,号莲峰。

[2]陈益之父陈廷对,字邦问,号双溪,陈志敬长子。

[3]陈益长兄陈履,字德基,号定庵。

[4]陈益往安南之时,是安南莫氏王朝。1526年,安南莫登庸篡夺建立莫氏王朝,莫登庸之父莫萍乃东莞蕉利(今属中堂镇)人,流落安南生登庸。莫登庸后降明,明廷封为安南都统使。陈益往安南之时,为莫登庸第五代继位者莫茂洽,莫茂洽在万历元年(1573)被明廷封为安南都统使。因有这关系,所以陈益有“延礼宾馆”的待遇。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