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东莞日报 |
发表日期: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谈起“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这个话题,市政协常委、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川如是说。他呼吁,把政策落实到企业心坎里,把数据变成流动的资产,把智能工厂做成场景应用的标杆。如此,东莞才能在百舸争流中继续勇立潮头。

制造业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刘川认为,在全市的共同推动下,东莞已初步搭起“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场景示范亮点纷呈。
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东莞慢不得、等不得。直面当前AI与制造业融合中的堵点、难点,刘川把自己的调研思考提炼为“三个促转化、四个再发力”——促进“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体感”、促进“工业数据”转化为“产业石油”、促进“单点场景”转化为“整厂智能”;人才引育再发力、场景开放再发力、金融活水再发力、区域协同再发力,促进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不调查,不发言。今年的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二号文及其配套细则,干货满满——投入不少于3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设立最高5000万元的算力券、1500万元的模型券……“调研中发现,大企业‘拿着菜单点菜’,中小企业却‘看着菜单发愁’。问卷调查显示,年营收1亿元以下的企业,对政策‘看得懂、够得着、用得好’的比例不足三成。”刘川建议,政策颗粒度再细化,服务链条再前移,兑付机制再完善。如,借鉴“莞e申报”模式,打造“AI政策秒兑”小程序,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办”,力争全年兑付时间压缩50%。
数据要素是AI的“燃料”。“一方面龙头企业担心‘数据出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苦于‘无米下锅’。”面对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现象,刘川建议,推动行业数据空间“由点到链”、数据众筹“由链到圈”、数据资产“由软到硬”。
|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