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
发表日期: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张铁文
一位写出“电报”这个词的人,是后来当上大清朝驻英、意、比三国公使的张德彝。1866年,在北京同文馆被派“游埠”实习,写成一本《航海述奇》,书中有道:“电报一名,又名……”对电报翔实介绍。
国际电报联盟于1865年成立。同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铺设淞沪电报线路,遭到拒绝。1866年香港商人李玉衡与何山,是中国最早申请办电报的二人,要求架设香港至广州的有线电报。由于当时全国没有先例,未获批准。
1869年才创办电报的丹麦在日本建立总公司,译名为“大北电报公司”。1871年秘密从日本长崎把海底电缆拉进黄浦江,在英租界里开设主要为外国人服务的“上海站”。
从此,外国列强一边请求清廷让他们设立电报,一边事实上在我国遍设干线。清廷上下,面对新科技,如遇猛兽,坚决拒绝。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同治皇帝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兵支援台湾,兼办各国通商事务。沈葆桢深知新科技的重要,提出“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报”,奏准督办福州——厦门——台湾的有线电报。因落后、守旧的顽固派激烈反对,加上丹麦大北公司的敲诈,半途而废。
1879年,李鸿章亲自敦请大北电报公司铺设由大沽口炮台经天津卫而至北京他所驻节的总督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李鸿章得天津鱼雷学堂教习官——贝德斯协助,用中文密码,不致泄密,效果甚佳,从此,“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而逐渐向全国推广。
1880年3月,清政府委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赴彼得堡,与俄罗斯谈判索回被俄方强占近十年的新疆伊犁事宜。曾纪泽自彼得堡发至上海的催命电报,片刻可达,但从上海把急电用快马送抵北京,却需时10天!天津河间兵备总道的盛宣怀,抓紧时机上奏朝廷,疾呼即刻铺设津沪电报线路,得到朝廷准奏!1880年8月,李鸿章饬令筹建津沪电报线路,在天津成立津沪电报总局,郑重任命盛宣怀为总办。1881年11月,该局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1882年2月,广州商人何慎之、陈春田、曹虞廷、彭岐舟,香港商人李玉衡、何山,拟筹集30万元,再次发起广东香港电报公司(后称广东香港华合公司)。中秋节后,电报公司已拟设立,广州方面由森宝阁机器局陈春田负责。但好事多磨,因丹麦、英国电报商人的利益冲突,次年元宵节前增城农民的阻止(1883年2月22日《电报》载:“广州前拟自九龙造电线直达省城,旋为乡民阻止,滋生事端,省府派兵前往弹压,已将乡民捉拿,获多名,解往省城,想当按律惩办”)。
1883年7月13日,广州至九龙有线电报正式开通,外国人发报36份,中国人发报29份,次日发报48份……时电报每字银元一毫,相当于16斤米,而且不给译电,收户要自购电码本。好在那时印刷业已繁荣,译码本各电报局、书店均有售。电报才得以发行。但其费用太高,实际上多是官发的电报为多。夏天,两广总督张树声将私营收回公办,归电报总局办理,华合公司改为广州电报分局。商人投资的17280两白银由电报局归还,另官拨25920两由日后头等电报(官方电报)应收的信资,陆续扣还。
这时,中法战争临近,虎门炮台全面戒备,张树声为了便利军事通报,增设广州至虎门、白土风两处炮台的支线,工料费1663两,由海防经费支给。这样,1883年夏秋间,东莞虎门正式有了有线电报,跨入了当时的现代化通讯网络。
我国电报的正式开通,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冯子才“镇南关大捷”,以电报传给朝廷,慈禧、光绪受到极大惊喜,才认识电报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开始在军机处建立电报档案。从此电报才正式进入中国。
《东莞市志》所载比史实迟22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广东在督署及马口、前山、威远炮台各要塞设置天线电报台,是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的地区。清宣统年间,设电报分局于石龙。1934年石龙、东莞、虎门、樟木头、沙角炮台等5处设有电报局,办理收发国内、国际及船舶电报业务,以石龙为中心,转出埠外”。
以上可知,东莞是我国使用有线、无线电报的最早地区之一。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提供)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