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东莞文史
冼沙的传统食品——大糠团
来源:祁凯俊 发表日期: 2018-04-19 11:03:38 字体大小:

说起冼沙,大家也许马上就想起冼沙鱼丸。

其实除了鱼丸,冼沙还有一种美食叫大糠团。

笔者曾到冼沙调查了解,冼沙传统上只是元宵和农历七月十四这两个时间制作大糠团,专门用来供奉康王。因个头大,成品蘸满豆粉,看上去像蘸满猪糠,所以叫大糠团。康王即康保裔,河南洛阳人,北宋将领。祖父康志忠,后唐长兴年间,在征讨义武军节度使王都之战中阵亡。父亲康再遇,为龙捷指挥使,跟从赵匡胤征李筠,又战死。康保裔以战功封为彰国军节度使。后与契丹作战牺牲。一门忠烈,故在北宋末崇奉道教、北境不稳的背景下,康保裔被追封为“康王真君”。

冼沙的康王庙建在二上坊,始建于明代,自建成后一直香火鼎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冼沙共有五个坊,每个坊负责供奉康王一年。到了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冼沙都会举行盛大的游会,将供奉的职责传给下一个坊,这一习俗也称菩萨过坊。在菩萨过坊中,家家户户都做大糠团,在供奉之余也用来食用。这是冼沙做大糠团最盛的时候,而七月十四则只有部分人做大糠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康王游会停止,做大糠团的人越来越少。连在冼沙村长大的莞邑风采文化保育志愿服务队队员阿璇也不知道有这种传统食品。后来阿璇在冼沙随机调查了76个年轻人,只有40人听说过大糠团。在这40人中,熟悉大糠团的只有19人;而会做大糠团的更只有仅仅6人。大糠团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挖掘传承大糠团这一传统美食,笔者领导的莞邑风采文化保育志愿服务队在阿璇的协助下,2018310日下午在冼沙辐轩食品厂开展了一个学做大糠团的活动。笔者通过这个活动得以了解大糠团的制作过程。

整个学做大糠团活动由阿璇的奶奶做指导,先用开水倒进糯米粉里搅拌好,然后用手搓粉。待糯米粉搓成团,不粘手,就开始从糯米团上捏出一个个小糯米团。把小糯米团搓完后,放进锅里煮。待煮熟浮头后,捞起放进一盘冷水过冷。经过过冷的糯米团就不会粘在一起。

这时把锅里的水倒掉,放进片糖煮。大约煮了十多二十分钟,片糖溶成糖水。这时把过冷了的糯米团放进糖水中继续煮。这个程序最为讲技术,需要不断翻滚糯米团,防止粘锅变焦,均匀粘上糖浆。在煮的过程中,糯米团也不断变大。经过十分钟左右熬煮,把糯米团捞起来,粘上豆粉,大糠团就做好了。

食上一口大糠团,软软糯糯,甜而不腻,十分美味。不过大糠团变冷后变硬囗味变差,金庸估计也尝不到大糠团的真正滋味。因为大糠团需要现做现食,所以要推广并不容易,这也是今天大糠团因康王游会取消而逐渐失传的原因。

(本文作者系祁凯俊,原刊于《东莞政协》2018年第2。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供稿 伍雪平/整理)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