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风采
工商世家 慈善成大器——记市政协常委、香港同珍集团总裁王赐豪
来源:《东莞政协》 发表日期: 2006-12-15 00:00:00 字体大小:
名门之后
在经济发达的香港,有一批富贵名门之后,人们习惯上称呼他们是“一批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这其中,同珍集团总裁王赐豪便是一位。
“同珍”字号,是香港的百年老招牌。走进超市,“同珍”调味品和知名的“李锦记”、“淘大”一样,为香港“师奶们”(家庭主妇)耳熟能详。
也许是应了“能者多劳”这句俗语,王赐豪,这位年仅41岁的“同珍”掌门人,便担任了香港新界总商会的副会长,2004—2005年度百年慈善团体香港保良局主席,九龙乐善堂主席。
 年轻总裁
王赐豪目前是香港经贸商会和中华出入口商会的会董。
 “同珍”集团衍生到王赐豪身上,已是第四代了。王赐豪的祖上是东莞办厂的,家族企业经历一百多年的变迁。九十多年前,王赐豪的父亲王仲铭随爷爷来到香港,从此,同珍集团在香港落地生根,不论是二次大战前还是战后,都没有放弃“同珍”品牌的生产。香港经济于七十年代起飞,同珍集团虽开始拓展房地产及后来的证券投资,但对工业依然执着。
 身为同珍集团的总裁,王赐豪现在“家大业大”。同珍集团在房地产投资领域具备的实力达到:土地储备有160万呎,包括工业、商业和住宅楼在内,可收租的物业价值有十亿元;工业方面,产值超过亿元,主要集中在食品和调味品方面;投资业务则主要是酒楼和其它企业,以及股票投资。
由一个工业企业,转向投资房地产,再转回发展工业,这反映出了香港老牌企业在这个时代的转变,也是香港社会的一个写照。王赐豪如是说。
同珍集团有六十年的出口历史。全球各地,凡是有中国人开餐馆的地方,就有同珍产品的影子。经验有三,一是增加投入,提升生产机械化程度和工人熟练程度;二是确保产品品质,王赐豪接掌后,公司通过了香港优质产品Q唛认证;三是加强市场营销,包括新品开发和消费趋势调研。
 医者仁心
人们难以想到,身为总裁的王赐豪同时还是一名手执牌照的专科医生!
王赐豪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随后到过英国美国深造三年。学成回港后在几间医院陆续服务了四年,现在已是具有执业资格的专科医生。
出身工业世家的王赐豪从小受父亲慈善为怀的影响,总想着有一天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他认为行医是真正可以帮到人,令人得益的事情。于是,1981年报考了香港大学医科专业。
当时家人希望他读商业管理,因为家族事业需要人帮忙,而且他父亲已经72岁了。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这个时候学医,机会难得。而学做生意,以后机会有的是。
后来,还是父亲支持他,父亲说,仔仔,你有这个意愿就去做,做完医生再来帮我。有了父亲的支持,王赐豪通过了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成为150个被录取的幸运儿之一。
王赐豪执业耳鼻喉科,看到能为患者减轻病痛,他认为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他感叹,今年实在太忙,可以看诊的时间少,只能每天下午抽出一个小时。今后时间可能更少,但只要有一点点时间,都愿意抽出来为病人服务。他说,自己好钟意做医生,从中得到的满足感,远远超过经济上的回报。
 薪火相传
王赐豪几兄弟都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王仲铭热心香港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很多慈善团体的主席,其中包括香港六大慈善团体之一的九龙乐善堂,这是个低调老牌有120年历史的慈善团体。他以乐善堂的名义在新蒲岗开办了王仲铭中学;在祖国内地,王氏父子饮水思源,认为今天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因此在能力范围之内,多做公益事业。特别是致力家乡东莞的建设,捐修了石排镇公路,投资了水泥厂,除投资建设东莞理工学院,还开办了好几间学校。家乡人铭记王仲铭的贡献,推选他为第七、第八届东莞市政协副主席。而王赐豪当选为东莞市九届政协委员、十届政协常委,1994年还被评为东莞市荣誉市民。
受父亲的影响,王赐豪的大哥也担任过香港知名慈善团体东华三院七十年代的副主席。而姐姐的兴趣也恰好和王赐豪一样,选择的是行医。
王赐豪说,父亲对自己教益非浅,这其中有他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祖国的认同,还有就是仁厚的待人之道。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一次父子两人相约到有股份的酒楼吃饭。八十年代酒楼生意很好,在家族投资的七十多间酒楼中,那间是不错的。父亲迟来,点了一道牛腩煲,一道鱼。看父亲默不作声地吃,自己感到好奇就试着夹一点吃,结果发现难吃极了,很惊讶父亲竟然不发脾气!
吃完并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后,父亲才叫来总厨批评,告诉他问题在哪里,要他改善质量。从这件事,王赐豪看到了父亲为人气量之大,不怕吃亏。该严则严,能厚则厚,公司吸引着一些员工甚至三代都在厂里做,到目前还有三个七十多岁的资深员工,五十多岁的就有几十人。
父亲给王赐豪的启发是,要念旧,要宽以待人,不只是对生意伙伴对有帮助的人,甚至于对下属伙计都要一样看待。
 立志“保良”
受父亲的影响,生长在富贵人家的王赐豪自小就充满了同情和仁爱之心。王赐豪说,自己属于幸福的一群,人生道路平铺直叙,看到别人的孩子经历坎坷,在逆境中奋斗生存,就觉得自己能帮助他人多少,就应该帮多少。所以自少年时起,他就热心公益活动,如为慈善团体卖旗募捐,探访老人等,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断过。
大学毕业后,当医生治病救人,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但相比父辈兄长的仁义之举,认为自己应当有更多贡献。1995年,他加入到香港最著名的慈善团体之一香港保良局中出力。
香港保良局成立于1878年,是香港最老牌的慈善团体,一直以来,热心公益,济贫扶弱。其中一个招牌项目就是儿童院和安老院。而推动教育则是最大的成就,开办的学校超过一百多间,学生达四万九千多。
进入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慈善团体服务,费钱费力更要费心。1996年,王赐豪就任保良局总理,之后做副主席兼生产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边筹钱,一边谈租约,找校长,几经努力,他建成了保良局第一间英文幼儿园。王赐豪在慈善事业上更上层楼,成为2004—2005年度保良局主席。
保良局衔接政府教育方向,开办有政府直接资助学校,一条龙私立学校,以及为新移民新设立的学校。建成地区教育网络,拥有一批名校,如庄启程预科书院等就很受学生家长欢迎。王赐豪上任主席后,构思修建有副学士学位课程的社区学院,很受社会期待。
王赐豪说,担任保良局主席后,个人在保良局的时间达四分之三,在自己公司的时间就不到四分之一。为纪念保良局成立125周年,他忙着两件事,装修拥有120个安老床位的安老院;另一个就是增修扩建六间学校,总投资达两个亿。
对于在保良局做的每一件事,王赐豪有很大的满足感,他说,最乐意看到一班人在一起,为同一个慈善项目努力,而项目建成后能够一年一年持续不断地为市民服务下去。今年自己41岁,将来从主席位置退下来后,还会继续为保良局做贡献。 “一日为保良,终身为保良”,自己不会放弃为慈善事业出力这一优良传统。
王赐豪在保良局的耕耘博得了热心社会公益的美名,他被社会各界推为九龙乐善堂主席、仁爱堂的副主席,以及博爱医院的副主席、顾问。并被聘为中华慈善总会的荣誉顾问。
 描绘美景
对于富家名门之后,人们习惯把后来者与先辈做比较,比事业大小,比财富多少。对于这个问题,王赐豪说,理想是一回事,机遇又是一回事,不好简单比较。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也想达到或超过先辈,但还需要环境和机遇。这好比给病人看病,要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对象,下适当的药,缺一样效果都难以最佳。
创业艰难,其实守业也不容易。王赐豪说,新的一张白纸能画出一张你想画的图,但在已有的一幅画里锦上添花却是最不容易的。自己始终坚持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最重要是有信心,肯努力,机会来时一定要抓住。
对于香港的前景,王赐豪一样充满信心。他说,好高兴见到新的国家领导人实事求是,中央对香港那么支持,将CEPA这份礼物赠给香港,而且礼物之厚简直超出了一个特区应份享有的。现在就看香港特区政府及社会能否很好配合。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联手发展,抓住发展机遇,经济再起飞是绝对没问题的。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