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政协要闻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8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来源:东莞日报 发表日期: 2025-02-27 11:23:31 字体大小:



226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市政协主席郑建民出席会议。8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志伟副市长黎军到会听取发言。

会议由市政协副主席赖少瑜主持。市政协副主席喻丽君、吉安市政协副主席李金花市政协副主席蒋小莺、梁佳沂、程发良、陈树良、曲洪淇、罗斌,市政协党组成员万卓培、卓庆、秘书长卢汉彪参加会议。

相关链接: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发言“言值”满满

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26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8名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莞港产业科技合作、“百千万工程”、交通强市等热点话题及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添发展之力,为东莞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华:加强睡眠管理,守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张华在发言中说,充足的睡眠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当前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学生身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华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生不超过90分钟。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并全批全改,做好答疑辅导。二是科学安排并公示学习及作息时间,建立健全公示制度,杜绝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行为。三是加强学生睡眠知识科普宣传,卫健、广电、学校等多方联动,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就寝时间,并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评测纳入教育管理考核范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张华表示,加强睡眠管理不仅是对学生健康的保护,更是为东莞的未来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谭画:融入大湾区交通体系,助力东莞交通强市建设

谭画分析了东莞在大湾区交通建设中的短板,包括枢纽能级较低,缺乏高效连接区域中心及内地腹地的高铁网络;公共交通建设滞后,轨道交通未成网络,公交运营网络不合理;慢行交通不完善,部分区域非机动车道不连续;路网体系存在缺陷,局部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谭画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构建大湾区轨道网络,加强大湾区都市圈层面的规划统筹,推动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与深、广相关规划衔接,加速广深第二高铁落地,打通跨市轨道“断点”。二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落实“轨道为骨干、中运量+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优化公交网络,改善公交专用道、场站等配套设施。三是搭建智慧交通平台,推进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东莞交通大脑”,实现精准拥堵预警和事故快速响应。四是创新机制保障,设立交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谭画表示,作为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重要支点,东莞需借助交通一体化推动资源高效流动和产业深度协作,以交通突破助力高质量发展。

董斌:助力“百千万工程”,共绘莞邑新画卷

董斌在发言中说,“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协委员作为这一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应积极发挥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委员知情明政渠道有待拓宽,资源整合与专业优势发挥不足,长效参与机制尚不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委员参政议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为解决这些问题,董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拓宽委员知情明政渠道,建议市政协协调党政部门为委员提供便利,让委员能够深入了解政策背景和实际情况,撰写高质量提案。二是强化资源整合与专业优势发挥,建立社会力量资源信息库,促进委员之间以及委员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对接,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三是健全长效参与机制,完善委员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激励机制,探索将委员履职表现与社会荣誉评定、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发委员的内生动力。

董斌表示,“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协委员应积极履职尽责,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童欣:加强大科学装置支持力度,推动东莞科技创新

童欣认为,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东莞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属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创新高地。然而,目前东莞对大科学装置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方面,科研项目经费和本土企业用户培育仍显不足。

为此,童欣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基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项目等方式,促进装置的开放共享和成果产出。二是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在莞转化,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面向产业的科研方向,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三是制订相关政策,推动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联合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的重大科技专项。

童欣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希望各界共同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升级,支持基础研究工作,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谭福龙:破局“停车难”,为城市“疏堵”

谭福龙在发言中说,东莞汽车保有量大,停车难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乱停乱放现象普遍,路内停车位规划不合理,立体停车场使用效率低,部分停车收费标准过高,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还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为解决“停车难”问题,谭福龙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路内停车布局,引入动态管理,结合交通流量数据实时调整供给,提升利用效率。二是调整停车收费标准,推广“分时计价+区域差异化”收费模式,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辆分流。三是加强停车管理,加大对商铺私自占用车位行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占用车道的违停行为。四是设置和完善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开发统一的停车诱导APP,提供实时车位查询、导航、缴费一站式服务。五是推广共享停车经验,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位向社会公众开放,提高车位使用效率。

谭福龙表示,破解停车难题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治理的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城市的“疏堵”贡献力量。

连汉森:强化莞港产业科技合作,助力东莞提质发展

连汉森说,莞港产业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认为两地在产业科技方面互补性强。东莞是全球知名制造业城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战略,但在科研创新人才储备、与国际前沿科技对接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香港则在研发创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具有优势,但科研成果在香港就地转化面临诸多困难。推动莞港产业科技合作,可以实现两地取长补短,促进优势资源融合。

为推动莞港产业科技合作,连汉森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发挥港资企业在两地产业科技合作中的带动作用,支持港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香港科创资源合作,推动东莞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打造莞港产业科创合作集聚平台,加强与香港政府对接,联合开发滨海湾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引入香港专业园区管理团队,配套建设港式服务中心,联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香港人才带着科技创业项目落地东莞。

连汉森表示,推动莞港产业科技合作不仅能助力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能为香港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沈度:坚定本土文化自信,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沈度在发言中说,东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从古老的龙舟文化、莞香文化到近代的虎门销烟、岭南画派,再到如今的潮流文化、制造业文化,展现出多元性与创新性。然而,在快速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东莞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古老技艺后继无人,部分历史遗迹面临消失风险,传统民俗活动的参与度也有所下降。

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沈度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理,修缮历史遗迹,鼓励民间艺人收徒授艺,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编写具有东莞特色的乡土教材。二是在文化创新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赋能,鼓励企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三是在文化传播层面,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东莞文化故事,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加强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将东莞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沈度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梁秀仪:凝聚基层政协,画出最大同心圆

围绕基层政协工作,梁秀仪提出提升委员工作室运转效率、确保“莞事好商量”成效落地、提高基层工作建言献策质量等问题。

梁秀仪建议,一是坚持“三结合”,擦亮“委员工作室”金名片。委员工作室要结合“软件”与“硬件”,定期评估设施使用情况并动态调整活动安排;融合“线上”与“线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委员学习需求,结合线下调研收集群众意见;做到“定向”与“开放”相结合,建立意见收集反馈渠道,针对重点民生问题开展定向协商。二是坚持“三输出”,做好“莞事好商量”大文章。强化委员作用发挥,建立与社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设立委员参与社区共建的激励机制;推动经验广泛落地,总结“134N”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建设经验,形成可复制模式;拓展公益活动领域和形式,结合委员资源策划多样化活动,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三是推动“三变化”,形成政协履职新局面。提升基层工作建言献策质量,组织委员专业培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基层政协自身建设,完善履职评价机制;深化社区共建工作,整合委员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梁秀仪说,基层政协工作要持续深化履职尽责,务求取得政府肯定、社会支持、群众有感的社会效应,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155484号-1 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  办公电话:0769-22839788